众所周知,蛋挞起源于欧洲,但因为做法简单,在传播的过程中各地都有本土化和改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风格和口感。
葡萄牙
葡萄牙,作为昔日大航海时代的强国,把大批财宝和香料掳掠回国的同时,也把天妇罗带到了日本,把美洲的玉米和辣椒带到世界各地。而蛋挞,则同样是葡萄牙带到中国的礼物。(之前在《竟然有这么多种咖喱》一文中也提到过英国把咖喱推广到世界各地,当年的殖民强国不仅查水表,还送快递啊……)蛋挞厂家
葡式蛋挞(PasteldeNata或PasteldeBelem)有着酥松的千层饼底,柔软嫩滑入口即化的卡仕达内心,加上表面标志性的焦糖色斑点,让其不论在葡萄牙还是在中国都深受喜爱。蛋挞厂家
最初,蛋挞在葡萄牙其实是教堂的修女们做好用来施舍行善的食物,后来渐渐成为随处可见的小食。在里斯本,不管是街边小店,还是家庭餐桌,从小小咖啡馆,到餐厅,都可以寻觅到蛋挞的美味。蛋挞厂家
英国
蛋挞实际上,可能就发源于英国。至少,蛋挞最早的文字记录就是在英国王室的宴会上。
与中国与葡萄牙不同的是,英国蛋挞(EggCustardTart)的挞皮通常是用黄油和低筋面粉低温捏合而成的。因此,英国蛋挞的挞皮没有嚼劲,香酥松脆,口感似曲奇。除了挞皮,英国蛋挞的大小也少了限制,大大小小应有因有,除了一人独食的小型蛋挞,还有可以切开享用的大型号。通常,英国人还会在蛋挞里加果酱或者新鲜水果,覆盆子、蓝莓、橙子等
都说大腐国是黑暗料理的国度,但是他们对蛋挞却讲究。为了让挞皮酥松,连揉面都会小心翼翼,生怕面粉产生过多的筋性,影响挞皮的口感。名厨MarcusWareing的蛋挞就曾登上伊丽莎白女王80寿宴的餐桌,作为餐后甜点。
中国
在中国,虽然葡式、带着焦糖色斑的卡仕达蛋挞也很常见,但传统的,却是在广东,香港多年改良后的本土蛋挞。
这种点心第一次亮相却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广州。港式茶餐厅和广式点心店的蛋挞也因此包含着因地制宜的风味。而一度风靡全国的葡式蛋挞,则是1989年由英国人安德鲁·史斗带入澳门的。澳门有名的玛嘉烈蛋挞,其实就是以安德鲁太太的名字命名。此后,KFC与玛嘉烈的合作,让葡式蛋挞在内陆地区一炮而红。
玛嘉烈蛋挞
而广东和香港的中式蛋挞虽然以全蛋和牛奶作为原料,相比浓郁卡仕达酱的蛋黄与奶油清爽,但是毫不寡淡。以中式猪油开酥,也让蛋挞的口感紧实、味道中国。
很多不喜欢西式甜食的人常常觉得葡式蛋挞奶味过浓、甜味过重,对其敬而远之,而中式蛋挞,口感则类似炖蛋,口味也清爽。因此,经过因地制宜的改造,中式蛋挞在中国自然受欢迎。
除了葡萄牙、英国、以及中国,在很多国家其实都有蛋挞的美味,而且不仅限于指尖品尝的大小,口味上也多样。
其他国家
在法国,蛋挞或卡仕达挞和英国挞类似,但是个头大,通常需要切开分享。有时,挞液里还会加入水果,比如梨、苹果、蓝莓等等。
在德国,蛋挞经过食肉民族之手,变成了以肉与香肠为馅、蛋奶芝士为心的咸味点心。
到了地中海东岸地区,蛋挞的风格则像芝士蛋糕。在罗马尼亚,蛋挞的挞液中会加入玉米淀粉与奶油奶酪,因此口感与口味上会类似芝士蛋糕(其实,芝士蛋糕也是挞的一种)。蛋挞厂家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蛋挞也是常见的美味。很多餐厅因地制宜地将中式蛋挞原料中的牛奶变为椰浆,因此口味也东南亚。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常见的咖椰(Kaya)其实就可以被认为是用鸭蛋和椰浆制成具有东南亚草本香气的卡仕达酱。蛋挞厂家
从欧洲大陆的最西边,到亚洲板块的最东南,蛋挞都是平实却暖心的美味。在中国,蛋挞虽然披着西食的外衣,却早已不是那些需要左叉右刀才能享用的甜点。蛋挞,虽然只是平实普通的街头小点,但是不论类型与大小,那酥松的挞皮里包裹的是柔软嫩滑、入口即化的香甜馅心。即使只是坐在街边的栏杆上,看着车来车往,挞,依旧香甜。蛋挞厂家
即能端上女王的餐桌,也能随意在街头买到,这种轻松的幸福,可能就是蛋挞一直被大家喜爱的原因吧。